•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易学典籍
    《易图通变》——元初道士雷思齐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26 来源:中国易经预测学会

    《易图通变》,五卷。元初道士雷思齐(1231~1303)撰。 《正统道藏》收入太玄部。


     

      此书是在《易》“图书之学”勃兴的背景下问世的。“图书之学”其源甚久。先秦史书《尚书·顾命》篇有云:“天球、河图在东序”,这 是目前所知最早涉及“河图”的行文,估计“河图”在周代以前是先民传世之宝。


      可是, 到了春秋时期,孔子已不见“河图”,尝慨叹: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而《易·系辞》则称: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知先秦人以为《易》之著作系与“河图”有关。


      汉代人更坚信此说。如刘歆谓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成八卦。由于“河 图”系秘传于方外,秦汉以来,儒家学派基本上不知河图为何物,故只能纸上谈兵,争 相猜测。


      到了唐末宋初,华山道士陈抟以“五十五点”之河图授其徒,遂广为流传。与 此同时,陈抟还传出“四十五点”的洛书。陈抟称河图、洛书乃《易》之本源。但许多 儒者不信此事,遂引起争端。


      宋以来之学者,除了闹不清河图,洛书的真正年代外,其 形状的辨别亦多有分歧,或以为河图乃一至十数之和,洛书为一至九数之和;或以为相 反,莫衷一是。此等争论至元代仍未停息。雷思齐的《易图通变》正是此学术之争的产 物。


     

      此书以“河图”为纲,开篇首列“河图”,继而解说论证。 其最大特色就是把“河图”的五十五数分为本数与虚数。所谓“本数”,就是布于 图之四方、四维之数,共为四十。四方即东西南北;四维即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北方之数为一,东方之数为三,南方之数为九,西方之数为七,东南方之数为四,西南 方之数为二,东北方之数为八,西北方之数为六。四个奇数一、三、七、九之和为二十, 四个偶数二、四、六、八之和亦为二十,所以称“四方、四维共四十”。 所谓“虚数”,是指居于河图中央的“天五”与“地十”。


      本来,这两个数也是一奇一偶,与其他自然数并无区别。谓之“虚”,是说它们既 存在,又不存在。从河图的卦位上看,东西南北均无五与十之数;再从八卦之数看,坎 为一,离为九,震为三,兑为七,艮为八,乾为六,巽为四,坤为二,亦不见十与五。 这就是所谓“四象无五,八卦无十”。但从八卦阴阳奇偶的内在联系看,五与十这两个 “河图”之虚数又是存在的。例如,坎卦之数为一,向乾卦方向运行,成六,中含五。 再如离南一数、坎北九数相合便是十。其余类推。


     

      雷思齐把《易图通变》的“河图”之说应用到《易》学“筮法”的解释之中,认为 筮法本身包含着数,数之推演就能导出河图来,这就把占筮之学与《易》的宇宙发生模 式统一起来,初步具有世界统一论思想和辩证法思想。他以“图”来演示《易》的象数 之学,又由此而伸发其发展的观点,较少神秘成分,对道教方术和教理的建设起了一定 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