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名家访谈
    王渊儒—当代易学发展现状与表现形式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26 来源:中国易经预测学会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易经》,是由《周易》与《易传》组成的一部经典。《易经》的发展受到夏朝时期产生的《连山易》以及商朝时期产生的《归藏易》的影响。在西周时期,周文王姬昌,在受到上述两个易学著作的影响下,创作了《周易》。因为时间原因,《连山易》与《归藏易》都已经失传,所以《周易》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的主体。而《易传》则是用于解释《周易》的易学专著。《易传》也称《十翼》,关于是否是孔子与孔子后学所著,学术界有诸多争议。但是易学的发展,无疑是从《易传》开始的。从《易传》之后,研究《易经》并有其发展与成果的,被统称为易学。

     
      早期易学,分为道家易学与儒家易学。而在后来的易学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分为了:“易理易学”“象数易学”“团正易学”“数理易学”“纳音易学”等几大类。

     
      “易理易学”是对于《易经》本体的深入研究,其观点在于阴阳消长,互补转化。对于《周易》与《易传》的研究与社会发展,人文自然的思考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与思考,并上升到了哲学的辩证角度。在当代,对于易理的研究,人们做出了诸多的专著与研究结果。台湾交通大学曾仕强教授,曾于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台的《百家讲坛》中,进行了《易经的奥秘》专题系列节目,对于“易理”从人文生活,环境自然,辩证思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解读。由于该系列讲座是头一次在中央电视台这一传播广泛,权威度高的的平台上,以简单直白的话语,对《易经》做出了解读。自此之后“易理易学”的思考与发展,在当代成为了全民的热度话题。而“易理易学”的研究,在当代多表现为辩证思考,行为指导,人生哲学等诸多研究方向的核心。

     
      而与“易理易学”相辅相成的“象数易学”,由卦爻象数与卦爻辞文字系统构成,涉及天文,历法,音律,伦理,哲学,占测等内容,由于内容繁杂,所以其学术研究成为易学的一个流派,统称为“象数学派”。象数是易理的符号化,由阴爻与阳爻按天、地、人的关系组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代表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观察到事物越来越广泛,卦与卦的关系也需要进行表现,进而八卦交叠组合,出现了64卦。这六十四卦,代表了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也代表了天文历法和时间。在当代由张其成著作的《象数易学》对于“象数流派”做出了全面的解释,对汉代的孟喜,京房,以及宋代的邵雍与周敦颐等为代表的“象数易学”做了深入的研究。民间的六爻预测,主要以京房的纳甲法为主,而邵雍发明的“梅花易数”也在易学的研究中,依据先天八卦,通过象数的研究,使抽象的概念变化成为具象的事物发展规律。由于“象数易学”抽象,晦涩,充满了联想与逻辑的辩证,所以一直都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象数其实是一种发散式的辩证思维,《周易》中探讨的对立统一、阴阳互根、阳逆阴顺、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等规律在“象数易学”诸多学者的延伸与归纳下,成为了由大而小,由意到形,由势到实的一种归纳成象的思考方式,研究方法。在当代,受“象数易理”的影响,而延伸出的占卜,历法,气候,对民俗研究,民俗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和参考。

     
    “团正易学”源于周易系辞上传“大衍之数”。团正易学是团正大衍之数和周易学的结合,是一种求卦的学问。《周易》哲理性为其学术根本之源,但其哲理性又依附在卦画的变化上,卦画的变化则是基于策数的推演。而策数则是由:"大衍之数五十"和"天地之数"两组数决定的.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数字化时代,早在 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用数字来表达这个世界了.由于"天地之数"的来历在《易传》中讲的很明白,但"大衍之数五十"的来历,却没有说明。在后来的研究中,京房认为:“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合五十”。邵雍认为:“天数二十有五之倍数,合五十”但是宋朝刘牧却批驳了上述观点,用他的“大衍之数五十图”和“其用四十有九图”两套系列图加以解释。其解说甚繁,概略意思是:大衍之数五十,是因为“天五”不用。不用非为不用,原因是“天五”退藏于密,既“天五”藏在“一二三四”和“六七八九”之中。“其用四十有九”是因为“天一”居尊位不动,故不用。关于“大衍之数”的研究,在当代,如雨后春笋,络绎不绝。在《乾坤谱》中,团正大衍历,是以八年为一个编制周期。团正大衍历与现行阳历的区别在于,团正历是三年一闰,五岁二闰,八岁三闰。阴历年254天乘以8年加30天乘以3闰等于2922天。而现行阳历,是4年一闰,8年2闰。阳历年365 天乘以8年加1天乘以2闰等于2922天。团正卦气图,在后期对季节气象方面,修正了卦气说,创立了全新的二十四节气卦气图,解决了以往卦气说中的卦象与气候冷热的偏差。解释了夏至时节天气为什么不是最热,冬至时节天气为什么不是最冷。使卦象的阴阳变化完全与自然冷热变化相吻合。

     
    “数理易学”是目前关于《易经》影响和应用上争议最大的一个易学分支,有人认为德意志数学家莱布尼茨受到伏羲八卦图的影响,而发明了二进制。胡阳、李长铎的著作《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给出了比较可信的材料,表明莱布尼茨的二进制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八卦图的启发。伏羲的八卦图是《周易》的学术根源,所以易学界一直在0与1的二进制是否与《易经》有关争论不休。这种争论显然对于易学在跨入科学应用的理论高度上进行了多种角度的学术补充。但是总体上我们不难看出,若二进制是布莱尼茨透过中国的易经理论而得到的科研成果,那么《易经》将进入自然科学的领域。显然,目前关于数理易学的讨论和争执,各执一词,都没有十分有力的的证据证明布莱尼茨的二进制是否受到八卦图的影响。

     
      关于易学上,与民俗历史关系最深的,可能就是“纳音易学”了。“纳音易学”是六十花甲纳音与“易理易学”和“象数易学”结合的一种易学系统。对于民间风俗,中医运气学有一定的影响。六十花甲纳音是由中国古代历法中天干地支组合而成的五行之学说。“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六十花甲纳音中,五行的生克是自然万物不同形象的体现。早在初唐,吕才在《叙禄命》一文中以年柱为出发点,用纳音占卜预测人的生老病死。纳音是古人对于事物相生相克的一种总结,五行学自古就与“象数易学”紧密关联。在“象数易学”的流派中,卦象都具有五行的相生相克。纳音的五行关系,在中国人对于中医,色彩,音律,方位,神话等各个学说中都广泛的应用。如中医所讲的五行代表金木水火土,而五脏有不同的相对应的金木水火土的属性。在中古民俗的色彩观念中,五行代表了红白黄黑绿,在音律里,五行代表了“宫商角徵羽”。纳音的五行中,六十甲子,是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组合成的六十组天干地支。十个天干与十二地支各自有其五行,组合成的六十组天干地支,有三十种名称,如“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戊辰己巳大林木。”两组天干地支有一个纳音名称。现今中国传统农历历法,都会以天干地支的年份来称呼。如:2012年壬辰龙年,2013年癸巳蛇年。纳音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密不可分,甚至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之中了。所以“纳音易学”在于“象数易学”“易理易学”的结合中,把中国传统的风俗文化,也加入到其理论体系里。从《易经》到“象数易学”, “易理易学”,再到“纳音易学”,《易经》的文化已经与中国数千年民俗与文化融合到了一起,互为影响。《易经》经过两千年的时间,发展出五大“易学流派” 这五种流派互为影响,源于一体,却各自成形,并发展出不同的枝叶,并茁壮成长。